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今天是:

首页 - 宣传教育培训 - 安全知识

有限空间为何成“吃人黑洞”

字体【 】  浏览次数:23153次 发布时间:2017.10.16 【关闭】 【打印本页】

有限空间为何成“吃人黑洞”

广西平果县储水池亡人事故现场  

抢救中毒人员  

今年6月,广西平果县一村民在改造自家储水池时晕倒,闻讯赶来的8人因救援不当相继死亡。仅两月之隔,8月19日,山东枣庄市某水泥厂车间发生中毒事故,造成5人死亡,其中4人死于救援不当。对此,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贾晓东在刚刚闭幕的首届国际职业健康论坛上表示,近年来,我国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多发,全国工贸行业有限空间作业较大事故起数及死亡人数分别占工贸行业较大事故起数及死亡人数的50%左右,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有限空间呈现出从固定集中到流动松散等新特征。如何有效预防事故?记者日前对贾晓东进行了专访。

有限空间为何成“吃人黑洞”

——访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贾晓东

■本报记者徐姚

因为与外界相对隔离,内部通风不良,易积聚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有限空间一直是事故多发地带,甚至被比喻成“吃人黑洞”。“而涉及行业广、作业地点形式多样、多种危害因素共存、救援难度大,则加大了有限空间作业的风险和安全管理难度。”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贾晓东表示,这里面存在着一些新现象、新问题。

从固定集中变得流动松散

农村建设事故增多

“事故发生范围向公共安全领域逐渐扩大。”经过对近年事故的分析,贾晓东发现,以往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多见于化工等传统行业领域,因管理逐渐规范和应急救援措施相对到位,上述行业内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呈下降趋势。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工程和新农村建设使得一些非生产领域的有限空间作业风险暴露出来。“尤其是城市的地下管网日益发达,各种功能的密闭管道盘根错节,建设、维修等环节时常发生事故。”贾晓东解释,诸如疏通下水道这样稀松平常的工作极易引发窒息、中毒等问题。“不仅如此,随着地下空间被不断开发利用,地铁、地下商场、地下走廊等公共设施及场所的安全风险也在凸显。”

据贾晓东介绍,2014年到2015年,国内共发生涉及有限空间作业较大及以上事故59起,共伤亡306人。其中,中毒与窒息事故47起,共伤亡223人。若对这47起事故的所属行业领域进行分类,就能发现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管理业的事故为11起,死亡39人,占比均超过23%。如果加上电力和热力行业,比重会上升到34%左右。

“除此之外,这些数据背后还隐藏着一个现象:有限空间作业场所从固定集中开始变得流动松散。”贾晓东指出,“该现象对事故的前期预防和后期处置带来更大考验。”

以往有限空间作业场所大多集中在某个生产企业或单位的车间及生产环节,有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约束,无论从人员的专业培训还是操作考核上都具有一定保障。但是近年来,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市政工程需要大量劳动力,使得流动人口增加。“这部分人往往跟着项目走,今天城东明天城西,一会儿地上一会儿地下,很难确保其安全技能达标。”贾晓东补充说,建设项目场所的变化不但带来人员的流动,而且让有限空间的数量和安全状态处于不稳定中。“给每个窨井都安装一套监测报警装置,像化工企业一样实时监测,成本太高,也不现实。”

“比起城市,农村的有限空间场所更加五花八门,事故的起因让人始料未及。”他解释说,一些农村地区推广生物清洁能源,改水改厕,大建蓄水池、沼气池,甚至酱菜腌制都存在有限空间作业事故风险。因为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多数人对这类作业的认识只停留在“脏乱差”,不会有安全方面的考虑,所以预防保护无从谈起。

硫化氢、一氧化硫是头号“杀手”

盲目施救问题严重

不过,面对这些新现象、新问题,贾晓东认为是有章可循的。“中毒、窒息和爆炸,仍然是有限空间作业事故的主要原因,检修和清理是事故的多发环节。”贾晓东介绍,以上述47起中毒与窒息事故为样本进行分析,硫化氢和一氧化硫中毒引发的事故分别为25起和10起,占比分别高达53%和21%,稳居各类原因排行榜前两位,而这两类事故的死亡率竟然高达67%和73%,可见硫化氢和一氧化硫是有限空间作业的头号“杀手”。

硫化氢中毒,多发于公共设施管理、化学原料和化学品制造、土木工程建筑、农副食品加工、皮革加工行业。一氧化硫中毒,多发于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品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行业。

那么,为何这类“杀手”能够屡屡得手?贾晓东从审批制度、作业前通风换气、气体检测、个人防护器具佩戴、场外监护人员、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培训7项有限空间安全管理指标,对47起中毒与窒息事故进行分析,发现有23起事发前没有实施任何准备工作,剩下24起中,只有1起事发前开展过5项准备工作。“说明这些涉事个人,在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前,准确工作落实情况极差。涉事企业和有关单位对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存在盲区。”贾晓东说,“还有承发包管理不规范的问题。”经调查,这些涉事企业中有16家存在分包行为,他们有的将有限空间作业分包给了不具备施工资质的公司或个人,并且未告知相关危害;有的虽然分包给有资质的单位及个人,但未履行相应的监督管理责任,包而不管。

“此外,盲目施救的问题相当严重。”贾晓东表示,47起事故中存在盲目施救问题的多达39起,这些事故最初的死亡人数仅为49人,但施救过程增加了141人,导致危害足足扩大了2.87倍。而这种悲剧仍在上演,今年6月,广西平果县一村民在改造自家储水池时晕倒,闻讯赶来的8人因救援不当相继死亡。仅两月之隔,8月19日,山东枣庄市某水泥厂车间发生中毒事故,造成5人死亡,其中4人死于救援不当。“这暴露出公众对有限空间作业的危险缺乏认知。尤其在农村地区,由于救援人员缺少专业知识,发生事故后,情急之下容易盲目施救,造成连续中毒死亡。”贾晓东说。

转被动执法为“管理跟着人走”

公共教育仍是短板

“解决这些问题,公共安全教育很关键。”贾晓东对我国现有的公共安全教育状况坦言“仍是短板”。尽管一些中小学校已经将安全知识纳入课本内容,但是内容并不完善,除了交通、消防安全,有限空间等容易导致死亡的知识都应当被普及。对于城市流动人口和农村人口而言,大众媒介要发挥积极作用,增强他们对有限空间危害的防范意识。

针对层出不穷的新现象、新问题,政府的管理思路和方式亟待调整。贾晓东表示,政府当前对有限空间作业管理方式以事故管理为主,被动执法,对有限空间的分布及具体情况缺乏了解,信息支持不充足,导致监管难度大,效果不佳。“实际上,我国现有的有限空间作业法律法规不在少数,关键是推动法规标准的执行,落实企业职业防护主体责任,建立有限空间作业事故监测与预警平台。”他补充说,非固定场所无法做到监测报警装置的全覆盖,要做到“管理跟着人走”。

当然,事故频发,企业自身也难辞其咎。从现有的事故调查看,多数企业未履行职业防护的主体责任,甚至无视相关管理规定,铤而走险。对此,贾晓东表示,企业必须做到关口前移,时刻掌握内部有限空间场所的风险状况。如果存在流动场所,必须对其作业人员进行专项培训教育,不能漏管失管。

此外,还需要提升事故处置与应急救援能力,研发有限空间智能救援设备,可视化应急救援仿真系统。推进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研究,建立有限空间作业分级标准及管理模式。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法律法规、监管方式、安全教育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让有限空间不再成为‘吃人黑洞’。”贾晓东说。


版权所有:内蒙古安全生产职业健康协会 蒙ICP备16004083号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299号 网站建设国风网络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东街巨海大厦702室 电话:0471-5221804 / 0471-5221805 网址:www.nmgaqjk.com

关键字:内蒙古安全生产职业健康协会 内蒙古安全生产职业健康调研 内蒙古地方性安全生产咨询与服务 内蒙古安全生产协会